
配资知识股
大河财立方记者陈薇
“刚用30秒做了个宿舍电费分摊器,输入每个人电器功率自动算钱,再也不用为如何分摊争论了!”11月22日,大学生小李在社交平台分享“手搓”日常小应用。而他借助的工具,正是蚂蚁集团刚上线4天的AI助手“灵光”。
这款创下“4天下载破100万”纪录的AI应用,其魅力不仅是编程小白都可以“手搓应用”,其卡片式样的交互界面、图文混插的信息传递方式,也在一众AI应用中独树一帜。
11月18日上线,11月22日破百万。蚂蚁集团全模态AI助手“灵光”,首个百万下载速度超过ChatGPT、Sora2、DeepSeek等全球主流AI产品,把“中国速度”写进全球AI应用史。
这场热度的核心,是“灵光闪应用”功能引爆的“全民开发潮”。在灵光上线后的4天里,从职场人到学生,从宝妈到退休老人,都在尝试用自然语言开发自己需要的日常小应用,让原本需要专业代码能力的应用开发,变成了“一句话的事”。
网友晒出“喝水提醒器”“外卖记账本”“云养小宠物”等千奇百怪的日常小应用。一些网友直接把生成的日常小应用当作了“生产力”。“我让灵光生成了一个自动计算环比增长率的小应用,输入数据后直接导出报表,比过往手工整理省了2小时。”在一家化妆品销售公司工作的孙女士说,这让她做月度销售复盘方便了很多。
亲子打卡类的日常小应用,则在家长圈里成为热门。有家长生成了记录孩子阅读时长、自动累计积分换奖励的小应用;也有家长做了单词背诵记忆类型小应用,界面清爽,再也不用点广告了。
实测发现,灵光的“手搓应用”能力远超基础工具制作,以设计一个分初级、中级的扫雷小游戏为例,半分钟左右就能生成可直接玩的游戏,点击格子、标记地雷等操作流畅度堪比专业小游戏。这些生成的日常小应用都支持二次编辑,用户可根据使用反馈随时调整功能,直到相关功能、界面交互达到用户满意。
这击中了传统AI应用的“痛点”。此前,Coze、Dify等工具虽也提出“低代码开发”概念,但要么需要用户理解基础工作流设计,要么生成的内容多为非结构化信息,用户需二次加工才能使用。而灵光直接将创作门槛拉到了无需懂代码、不用学操作的层面,实现只需用生活化语言描述需求,就能直接获得可交互、可分享的工具,实现了从“给信息”到“给工具”的本质跨越。
除了“手搓应用”外,“灵光”全模态能力让其交互更具吸引力。
作为业内首个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AI助手,灵光支持3D、音视频、地图等多形式输出,这也意味着,用户收到的回答是有图片、图表甚至是有色彩变化的,而不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文字。
在“灵光开眼”功能中,拍摄一株植物即可识别物种并生成科普视频。
在“灵光对话”给出的旅行攻略中,不仅有文字介绍和实拍图,还附带可放大查看的地图,直观展示景点位置关系。这种“信息+工具”的组合,让交流更高效,也让创作更富想象力。
用户的热情直接体现在服务器数据上。由于“闪应用”访问量激增,灵光上线4天内已紧急扩容8轮,技术团队持续优化以保障响应速度。这背后,是蚂蚁集团整合自研百灵模型与第三方模型的技术支撑,以及在移动端实现低延迟工具生成的技术突破,让“30秒创作”从概念落地为现实。
业内人士指出,灵光的爆发标志着AI生产力加速走进普通人的生活。过往,开发工具是专业开发者的专属,宿舍电费分摊、个性化学习定制等长尾需求,因商业价值低而无人问津。
但当“灵光”让“人人都是开发者”成为可能,每个用户都能为自己的需求“量身造工具”,这种普惠性不仅激活了海量个体需求,也让AI应用生产力工具真正服务于人。
监审:古筝丨监制:王鲁峰配资知识股
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